微软三星操作系统折戟在前:鸿蒙成功可能性多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ID:redianweiping),作者:王新喜

鸿蒙2.0操作系统的发布,当下有着更实际的战略意义。

去年鸿蒙发布之后,关于“鸿蒙是否真的存在”的质疑一直存在,而如今HarmonyOS 2.0的亮相,有了60多Mb的鸿蒙文档,事无巨细开讲的鸿蒙操作系统细节,包括API出入参,用法等,这终结了此前不少人认为鸿蒙是PPT操作系统的传言。

作为“分布式操作系统”,鸿蒙OS是一个可以整合、管理多个设备的硬件、软件资源的系统,开发者可以通过使用分布式 SDK 、开源代码和申请定向代码等方式,加入到鸿蒙系统的生态中。当前2020 年的 2.0 版本,内核及应用框架自研,能应用到 PC、手表手环、车机交互上,不过华为已经承诺鸿蒙将在未来应用到手机上。

在芯片业务上频频受制的华为,鸿蒙是一张筹码,它宣告了与Android的明面竞争——华为将携自身庞大的用户群与IoT+5G战略,与谷歌在IoT操作系统层面直接开打。

微软三星折戟操作系统,鸿蒙有多大机会?

众所周知,推出一个操作系统不难,难的是生态。不过华为似乎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余承东在发布会上表示,打造一个生态非常难,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在180万开发者的支持下,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正在快速发展。

目前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 Google的Android系统以及苹果的iOS系统已经成熟而占据市场统治地位,华为鸿蒙系统要想立足,需要直面这两座高墙的打压与竞争。

做操作系统,过去微软、三星们都失败了,华为有没有比微软三星更好的历史机遇与主客观条件?笔者认为还是有的。

首先是用户基础,微软不具备终端用户群优势。华为+荣耀当前坐拥国内超50%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如果华为用户基数不大幅下滑保持整体大盘的稳定,华为用户从Android系统全面转向鸿蒙,对于开发者而言,它也急需华为手机的用户填补自己在Android市场缺失的份额。

在用户群基础与开发者基础层面,它有着更好的市场条件。

其次,不同于微软三星当初做操作系统面临的市场环境与竞争对手——Android的生态优势已经成型,赶超已无望。而在已经错失市场先机与市场份额优势的情况下,微软沿袭了PC端老套的思路与打法——收取高昂的系统授权费用,而当时无论是安卓还是iOS都是系统策略免费,这导致用户与开发者最终选择离开了WP系统。

而鸿蒙通过打通手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和智能穿戴设备等,将这些设备统一成一个操作系统,该系统是面向下一代技术设计的。在该市场领域,华为与谷歌在同一起跑线,当前没有谁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

在彼时,Android系统有Google Play、Youtube、Gmail、Assistant、Google地图等谷歌“全家桶”为核心的应用生态,支撑着手机用户的应用刚需,而微软与三星Tizen均缺乏类似的超级应用支撑与应用开发者生态规模。

但HarmonyOS面临着更好的市场条件,一方面,考虑到华为手机的庞大用户群,国内互联网大厂微信、QQ、淘宝、支付宝、百度、美团、抖音等超级应用支持鸿蒙的可能性很大,这意味着鸿蒙不缺刚需性的超级应用,用户在鸿蒙系统上大概率是可以安装淘宝、美团、微信等超级应用程序。而华为当前的开发者数据看起来还不错。

据发布会公开数据,华为移动服务(HMS)生态已有全球180万开发者的支持,超过9.6万个应用集成HMS Core,华为应用市场(AppGallery)全球活跃用户达4.9亿,2020年1月至8月AppGallery应用分发量达2610亿。

再次,而IoT操作系统比单纯的手机操作系统具备更好的规模协同优势。我们知道,在手机市场,一旦操作系统形成先发规模优势,后来者要通过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抢市场几乎不可能。

但在IoT领域,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是统一的用户体验,当它连接的汽车、电视、平板设备数越来越多,它可能会将电视、平板、汽车的用户带入手机领域,形成全新的生态渗透效应。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华为鸿蒙至少带来了变量。

国产手机是决定鸿蒙能否成功最大的变量

而另一大市场变量在于国产手机厂商。小米OV是否会愿意拿出一部分机型支持鸿蒙操作系统,这是决定鸿蒙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目前华为、小米、OPPO、vivo的销量占据全球智能手机60%的市场份额,从理想的情况来看,如果小米OV全面支持鸿蒙,Android就已名存实亡,彻底架空,但这种可能性几乎为0。

因为手机市场的商业竞争本身就是残酷的,手机硬件厂商之间本身存在着激烈的肉搏战与市场争夺战,若非完全没有选择,从利益角度来看,它们很难拿自身的手机产品支持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帮着对手做大生态来侵蚀自身的份额。

况且在当前,小米OV或许会有它们自己的考量:当前美国针对华为进一步的芯片禁令,是小米OV当前扩展全球市场份额的好时机。如果支持鸿蒙,它们可能担心在系统底层、品牌溢价以及出货量、产品定价层面被华为全面压制。

此外如余承东自己所说,鸿蒙在体验上当前只达到Android系统70%~80%的水准,对于小米OV来说,支持Android具备更好的竞争力。

不过华为当前也依然在努力争取小米、OPPO、vivo等头部品牌。表示正在接触与推进之中。

对于鸿蒙系统如何取代安卓?余承东此前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美国进一步制裁,导致中国所有的公司都不能用安卓系统,这个时候鸿蒙系统就可以取代安卓,鸿蒙生态也将取代谷歌GMS。

但美国针对小米OV进行制裁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美国对华为持续加大制裁力度而放任小米OV的一大战略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小米OV与华为彼此互相制衡与竞争,确保Android生态的规模与稳定性,压制鸿蒙生态的壮大。

商业策略难以阻止时代大势。操作系统的崛起都是伴随着计算领域的典范转移而发生,所谓典范转移大致是指一个科学研究领域,过去大家都共同认可的理论体系在某个技术节点的进步下突然发生了改变。

比如在大型机向微型机变迁的过程中,MS-DOS顺势崛起,在个人计算机向移动终端的变迁过程中,下层OS变得无足轻重,导致浏览器衰落,而APP这一形态带动了iOS/Android的崛起,而下一次典范转移,很可能是以IoT为代表的物联网终端计算时代。

鸿蒙OS与谷歌Fuchsia OS路不同:但都面临生态难题

在这一点上,谷歌与华为都看到了。

2019年I/O开发者大会上,Google正式公布了关于Fuchsia OS的相关信息,上线Fuchsia OS开发者官方网站。

谷歌之所以要开发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来实现对Android的覆盖,这源于它在5G时代的焦虑——低时延、高带宽和大容量等5G特性都直指IoT——即“物联网”,它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

也如吴军所说,5G走向“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轴心趋势”。据过去彭博社推测,Fuchsia OS 是 Google 试图使用单一操作系统去统一整个生态圈的一种尝试。这与华为的目标似乎不谋而合。

双方几乎是类似的战略打法——都不会先从手机、PC等主流硬件入手,而是从智慧家居类产品硬件层面先推广,从自动驾驶等工业领域切入,等待规模成型,再逐步向手机、笔记本等领域覆盖。

鸿蒙OS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底层内核与分布式协同。鸿蒙OS采用全新的微内核设计,即只提供操作系统最基本的少数核心功能与基础服务,比如多进程调度和多进程通信等,微内核为主的设计本就是为IoT而生的系统,低时延、低能耗,都是适配IoT设备的特点。

这种设计有两方面的利好:一方面它一次开发,多终端使用,从源头降低开发成本,微内核的设计又为不同终端实现系统服务时可以做到彼此之间的安全护航;其二是它带来了跨终端业务协同的无缝体验,打造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入口。

从技术层面来看,华为在国内EMUI在历代版本的更新当中,已经逐步把安卓系统的很多部分替代了。

按照华为王成录的说法是:过去5年多,鸿蒙基本上把安卓系统最核心的部分,都已经换得差不多了。能够全栈把安卓系统打开我们就已经把它从底层的驱动到硬件的抽象层到华为上面的编程框架等等我们把能改的都改了。几乎把安卓的图形全栈都改完了。

而在华为最新发布的EMUI10当中,已有了鸿蒙的影子与雏形,包括硬件能力互助共享、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等。

也就是说,鸿蒙的整个架构不是与Android在同一个层次竞争,而是在一个新的维度上与Fuchsia OS竞争。鸿蒙与谷歌Fuchsia在系统内核上的思路存在不同。

Fuchsia再造底层内核的思路是使用高度灵活的设计实现跨设备形态的连接与统一,这是谷歌的工程师文化基因,而鸿蒙是在不同的设备类型上使用不同的底层内核,实现对上层的统一。两者在技术上不能说孰优孰劣,但两者都是在试探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有着不同的战略方向。

尽管战略方向不同,但目的殊途同归,指向的都是物联网5G时代的新架构——从5G时代的特点来看,它所带来大规模、低时延、云计算的分布式技术,都在把技术应用推向万物物联。当前华为鸿蒙试图通过系统内核将所有智能设备打通之后,再通过服务的外核连接多场景的应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活操作系统,并切入到工业领域。

总的来说,开发一个适用于5G物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要快速形成物联网应用生态,华为鸿蒙、谷歌新系统Fuchsia都面临生态难题。

在全球市场,谷歌号召力更大,毕竟,Android生态规模上已经足够庞大,全球开发者对Android生态的依赖性更高,毕竟,针对手机与可穿戴设备,谷歌有Android ;针对 Web 应用程序,它有 Chrome OS,都积累了大量的厂商与开发者。

Fuchsia OS作为Android的物联网升级版,谷歌说服开发者、带动各领域设备、硬件厂商进入Fuchsia生态,其难度或许要更小。

但在国内市场,华为拥有主场优势。在贸易战背景下,国人对国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华为如果要做成功,必须要提携并依赖生态链厂商做大IoT市场,而不是过度支持自家产品,更需要有意识的扶持生态链开发者与硬件厂商,通过做出一系列生态链厂商爆款产品来印证鸿蒙系统的价值。

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非常齐全与庞大,华为如能说服各领域的大厂加入生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升级,撬动市场的机会还是有的。

如前所述,操作系统需要应用生态的繁荣来推动壮大,所以它的底层是需要海量开发者规模。开发者规模越大,应用越多,用户越多,反之亦然,正因如此,开发者愿意集中在大的平台。应用开发者生态反过来能推进操作系统的成熟与完善。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我们的操作系统和芯片等等很多东西我们为什么做不起来?是因为没有应用去牵引它,它不知道往哪里改?一旦有应用牵引它,我觉得我们中国人的勤奋、勤劳以及我们数量上的优势,我觉得我们解决这些困难应该不会是解决不了的挑战。

要解决开发者规模的问题,华为只有通过足够好的开发者福利条件与利益来吸引开发者加入,通过前期的让利, 扶持与提携生态链厂商,打造系列拳头爆款,形成初步的IoT 产品群,带动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并通过头部爆款应用来说服更多的开发者加入生态,形成滚雪球效应,这是避不开的一条路。

绝望与希望

事实上,对于当下的华为而言,最迫切的其实还不是操作系统,而是芯片。麒麟芯片无法生产,联发科芯片也不能购买。

此前根据天风国际的一份分析报告估计:如果芯片制造的问题不解决,乐观的情况是有高通与联发科的芯片可以用,华为市占份额降低,最坏的情况是退出手机市场。我们看到,小米OV都调高了未来手机的出货预期。

而继美光宣布对华为断供之后,三星和海力士两家企业相继宣布在9月15日之后将不会给华为提供芯片等零部件,在芯片制造之外,全球三大存储巨头也全部不给华为提供存储芯片。

华为将面临着处理器和存储芯片这两大核心零部件同时断货的局面。

据业内透露的情况是,现在华为已经存储了大量的芯片,其中存储芯片华为还可以支撑两年,而微处理器芯片,华为最多只能支撑半年。这是华为的绝望之处。操作系统的升级也需要硬件不断升级优化去支撑它的发展与完善。

但希望是内生的,鸿蒙的意义或许在于博弈,华为希望在2021年前,将鸿蒙OS设备的数量做到2亿。如果鸿蒙发展起来,能给予谷歌巨大的竞争压力,也是一张与美国科技巨头博弈的筹码。

鸿蒙OS的想象空间很大,但依然需要理性认识到它目前面临的困境,当前的鸿蒙2.0,仍然还只支持128KB-128MB的设备,这意味着当前只能在一些只能穿戴设备上使用,根据华为的时间表,2021年10月发布面向内存4GB以上所有终端设备源代码,也就是说,支持手机设备的高效使用还需要时日。

从海外市场来看,GMS安卓断供,华为的鸿蒙系统虽能勉力替代,也是无奈之选,谷歌GMS套装里的高频应用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在国内切换到鸿蒙系统,也会给开发者增加一定的投入与时间成本。

所以,鸿蒙OS成长的关键在于应用和开发者的规模,国内厂商的站队与态度,它们是否会拿出部分机型来支持鸿蒙决定鸿蒙起步的难度。

而国内市场的物联网发展到成熟阶段还需要很长时间,5G真正大规模商用普及还需要时间,这个过程还存在变数与诸多不确定性。

从电视,汽车,手机,手表、工业、自动驾驶等领域先试水,从广域领域向垂直领域俯冲,它需要大范围的商业合作整合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这是一条艰难的突围破局之路。

鸿蒙对整个中国的科技产业的鼓舞力量是巨大的,事实上,如果鸿蒙能与 Google、Apple 形成鼎足而三之势,就能称之为成功。从当前的消息来看,鸿蒙现在也与很多厂家在对接、完善,甚至针对每个单独市场的热门APP去谈合作去碰,通过各种支持与帮助让厂商进自家的生态。

我们可以看到鸿蒙与微软三星的操作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或许不仅仅在于市场环境的利好程度不一样,走的路不一样,也在于它对成功的渴望程度不一样,背后的市场期待也不一样。

但鸿蒙要取代Android现在还看不到这种可能性,但我们看到了它给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变量,这些变量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否能从绝望中走出一条希望之路,或许要3~5年之后才能见分晓。